2025-04-06 05:11:35 | 春风招生网
11078是广州大学招生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建设高校、广东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州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广州大学创办的1927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春风招生网
截至2021年6月,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以及黄埔研院/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80亩,总建筑面积88.5万平方米;拥有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前身溯源
广州大学
1927年3月3日,陈炳权、金曾澄、王志远等人创办私立广州大学。定校训为“博学笃行”。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
1928年,广州大学接受私立广州女子中学,设附属中学部,校址在广州市天香街,男女生分班授课。9月,迁校舍于广州市文德路19号,增设高中班。
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大学部校舍。
1931年11月28日,私立广州大学经国民政府政务委员会核准备案。
1937年,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办计政职业训练班,分别在澳门、九江、曲林、桂林、台山分设计政班。
1938年2月,广州大学在香港荃湾设分校,8月,分校迁九龙油麻地。10月,广州失守,学校迁至开平沙朗乡。当年在澳门白马行街设立附属中学及计政班,收容失学青年。
1941年,师生捐献建国储金多达50余万元,教育部以广大捐献爱国储金成绩特优,列为全国大学之冠,4次电令嘉奖。有在岗教职工3206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18人。
1942年,受民国政府财政部直接税局委托,广州大学代办税务训练班。
1943年,全校师生为支援前线,踊跃捐款,购机一架,命名为“广州大学号”,由教育部呈奉国民政府,受到国民政府特别嘉奖;蒋介石特为广大题词:“化溥岭南”。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兴建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建筑。
1948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广州大学成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经济学硕士。是年私立广州大学及附属中小学、分校已有在校生1.4万余人,其中大学部有2800多人。
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将沙河白云山麓60多亩校地辟为农场。
1951年初,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民国时期的广州大学,毕业生达1万余人。
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其中的原私立广州大学于1983年复校)撤并。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恢复广州大学校名,由时任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校长。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1992年,香港裕达隆有限公司张松先生、黄彩霞女士向广大捐款3800万港元,建成裕达隆大厦,作为办公、教学综合楼。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发文同意“广州大学可与原私立广州大学的关系衔接。”
1996年4月,经济系承办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培养商学硕士研究生项目。11月2日,举行“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衔接大会”。
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
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
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口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3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社会心理学硕士点,次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5名。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1993年4月,广州师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扩大办学规模,由2000名本科生扩大到4000名本科生。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
1958年,更名为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1968年,“文革”中,更名为广州市人民教育学院,沦为培训班。
1978年,恢复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名称。
1983年4月,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为师范性质的成人高校,承担在职中学教师及行政人员继续教育任务。
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同年9月,广州市政府将龙洞宾馆移交学校使用。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
1975年,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75年,广州市电信局职工大学成立。
1992年,加入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后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97年,电信学院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42名,专业为通信技术。
1998年,电信学院继续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36名,专业为通信工程。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1960年,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创办。
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24日,教育部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等五所广州市属高校及教育资源,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大学。7月11日,举行新广州大学组建成立大会。新广大取原广州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之校训,定新校训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2003-2005年,建成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2004年9月,广州大学首批进驻大学城校区,次年整体搬迁大学城。学校将广园、起义路、麓湖、龙洞等4个校区归还市政府,保留桂花岗校区。
2005年,广州艺术学校、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成建制划归广州大学。
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广州大学被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0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15年,广州大学被列入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试点改革单位。
2015年6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17年,入选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广州大学成立黄埔研究院,打造“信息+智能”创新枢纽。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区,分两期建设。二期正式启用并正常运行后,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学习研究人员将达到5000人。
2020年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4月,“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2021年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4月13日,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揭牌。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71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9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
博士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土木工程、统计学、教育学
重点学科
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统计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
省级重点学科项目
数学、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学、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态物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6月,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教学建设
培养模式
“1234”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一个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育人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的“两个结合”;讲台、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三个开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模块+经典阅读+社会实践”“四年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321”体育教育工程:即体育教育“四年不间断”,“课程、课外阳光跑(全覆盖)、社团/竞赛”三种体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导学生至少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最终养成一生锻炼的习惯。
“平台、课程、师资”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即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务处、相关院系、团委三位一体”“认知课程、体验课程、创意课程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校外专家、朋辈小老师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3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共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6月,学校获得了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
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3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重点项目1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联合基金项目14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立项共20项(其中:2020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3项;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1项;2018年“城镇公共安全立体化网络构建与应急响应示范”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获国家级重大重点社科项目立项共29项。2019年获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3项。2020年获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2020年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饮用水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原理”。
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社科奖励57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优秀成果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3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3162项,授权专利1388项。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断涌现。陆续在《Nature》、《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2016年以来共发表SCI/SSCI论文6255篇,2018年度增长率高达139%。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减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故宫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累计制定30余分国家、省及行业标准。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20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323.2711万册,报刊2006种,网络数据库72个(以总库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36个,外文数据库36个。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档案馆馆藏约13余万卷(册),共5个全宗,分为党群、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人物、校史以及实物等共15个门类,主要以1953年后形成的各类档案为主;此外,还保存有在校学生个人人事档案3.3万余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等3.3万余册。
学术期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廉政论坛、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大湾区文化研究、后理论转向、后理论与后人类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等栏目,侧重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稿件,廉政论坛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获首届“名栏建设成就奖”。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来源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注重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刊发生物计算技术方面的稿件,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
《电镀与涂饰》
《电镀与涂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广东省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CSSCI来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集刊奖(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刊物每辑分别设置三到四组不等的研究专题,并常设“其他专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乐府学》
《乐府学》集刊创办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研究中心纳入CSSCI来源集刊,先后设有“文献考索”、“音乐考察”、“文学研究”、“名篇解读”、“唐后乐府”、“年会专稿”等栏目。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集刊,为中国房地产法律实务研究论坛纸质版定期刊物,每卷设有论坛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聚焦、域外采风等栏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2月,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28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71家企业单位新建合作关系。
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设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了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进一步在国际学术资源、教育和科技等方面展开合作;先后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步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淡江大学工程机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每年派出约1200名学生赴剑桥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大学交流学习;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合作开办孔子学院。
据2020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全校在读港澳台生共493人,其中香港籍学生413人,澳门籍学生44人,台湾学生36人。2000年,学校与“香港普通话天地”机构合作,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普通话学习推行计划;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互访、参加学术会议及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每年约有300名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到广东大学开展交流活动。1996年,学校与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建立了两岸首个公立高校间的姐妹校关系;2015年始,与台湾相关高校轮流举行两岸农村治理研讨会。
贵州财经大学 普通本科 财经类 公办
官方网址:
官方地址: 贵州贵阳市
官方电话: 0851-88575778,0851-88575779
电子邮箱: gufe@mail.gufe.edu.cn
贵州财经大学,创办于 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任贵州财经大学名誉校长。 学校秉承 “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的贵财精神,恪守“厚德、博学、笃行、鼎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致力于为“富民兴黔”培养“儒魂商才”,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培训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西南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证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花溪、鹿冲关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 5029亩。学校承办有国家统计局与贵州省政府共办的大数据统计学院,有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设有学院(部)1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8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6人,硕士研究生2483人,本科生16127人,留学生56人。有教职工1996人,其中专任教师1188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701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616人,博士生导师4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贵州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9人,黔灵学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5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2人,千层次人才12人。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有 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群,6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本科专业66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9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有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纳入省级众创空间管理的众创空间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批第四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第五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有省级一流平台建设(培育)项目2个,一流专业建设项目4个,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3个,一流教学管理团队建设项目1个,一流课程建设(培育)项目3个,5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形成了以经管学科为主体,以理工学科、文法学科为两翼,以教育学、社会学、艺术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等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有省级高端智库 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中心(院)5个、省级创新团队8个,校级科研机构42个,形成了绿色发展、反贫困、生态经济、山地经济、经济史及普惠金融等特色研究领域。《贵州财经大学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核心、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强化社会服务,助力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承担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贵州省“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营商环境评估”“产业大招商综合成效测评”“‘贵州缩影’‘贵州新路’‘贵州样板’的理论阐释”“特色林业及林下经济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等社会服务工作,多项咨政报告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与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确立了对我校的帮扶关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澳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十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与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合作举办的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是贵州省第一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有 3个本科专业;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马歇尔大学合作举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设有4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项目《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制)》;现有合作办学本科学生4758人。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非洲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与研究院合作建有1所孔子学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围绕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 “一个中心、两大工程、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以“学术立校”为根本、以“服务兴校”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关键、以“数字治校”为驱动,加强“人文贵财”和“生态贵财”建设,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把贵州财经大学全面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
高考填报志愿时,贵州财经大学是几本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我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贵州财经大学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 院校名称 省控线 批次 贵州财经大学 361 二批 贵州财经大学 365 二批 贵州财经大学 382 二批 贵州财经大学 360 二批 贵州财经大学 390 二批 贵州财经大学 376 二批 贵州财经大学 415 二批 通过上述表格,大家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贵州财经大学的招生和 录取批次 情况,贵州财经大学是几本?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这个问题,也已经有了答案,贵州财经大学应该是一本。 贵州财经大学就业情况 学校围绕锻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近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4%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的2万余名毕业生中,有数百人在各级政府主要经济管理部门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有近千人已成为工商企业、金融证券单位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 贵州财经大学简介 贵州财经大学(学校国际代码:10671),坐落在贵州省贵阳市,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财经类大学,是省委、省政府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现任党委书记修耀华,现任校长陈厚义。
深圳大学院校代码四位数
10590是深圳大学的学校代码。深圳大学是由广东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 ;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发起单位,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高校。
学校有粤海(含沧海校区)、丽湖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2平方公里,校园总建筑面积18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亿元,全校纸本资源440万余册;有27个教学学院,100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7个;有教职工3982人,在校生41164人,其中本科生28425人、硕士研究生11887人、博士研究生561人、留学生291人,成人教育学生24714人。
深圳大学师资力量学校有教职工4001人,其中专任教师2568人(教授602人、副教授751人)、技术人员601人、管理人员832人。有博士后1426人,专职研究人员756人,访问教授99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3人(含短聘9人),外国院士22人(含短聘9人)。全职高层次人才队伍包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
深圳大学学科建设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7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在中国高校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位列第45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理论经济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深圳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深圳大学-东莞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广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媒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代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生命与海洋科学教学实验中心、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化学与环境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艺术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实验中心、材料教学实验中心、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敬敬中心、土木与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自动化教学实验中心、医学教学实验中心、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建筑与城市规划教学实验中心、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光电教学实验中心、心理学教学实验中心、运动训练与健康教学实验中心。
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院、微型化化学创新实验区、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实验区、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
深圳大学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联合招收办学模式:深圳大学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高职本科游带生作为单独培养类别进行管理,学生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学习和生活,不能转入深圳大学其他学院和专业学习,不能在深圳大学修读学分。
政产学研
根据2018年8月信息显示,学神稿芦校先后与中山市、佛山市、东莞市等地方政府签订3个工程硕士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与深圳市南山区、龙岗区、龙华新区和坪山新区共建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龙岗创新研究院、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坪山电化学动力与储电能产业化基地等4个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与迈瑞、欧姆龙、中海油等知名企业建立了12家校企联合研究室(研究中心);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华为、腾讯、中兴、大疆、中集等产业园区和企业设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190个,建成校级工硕实践基地34个,入选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8个,深圳大学—中集集团校外践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国际合作
截至2021年2月,深圳大学与境外280所高校(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遍布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执行中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100个以上,学生参与的海外双校园联合培养项目50多项,其中博士联培项目27项。
学校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众多港澳高校开展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与台湾地区的中央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开南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东吴大学、佛光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高雄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义守大学、文藻外语大学等大学开展交换生交流项目。
深圳大学与法国南特商学院联合举办的金融科技与风险控制理学硕士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等组建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光电协创中心;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共建国际肿瘤中心;与意大利米兰的意大利癌症研究基金会分子肿瘤学研究所共同建设深圳大学-IFOM基因组稳定与衰老联合研究中心(SIGMA);成立“深圳大学-悉尼大学-华强集团嗓音中心等。
以上就是春风招生网为大家带来的广州大学招生代码是多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春风招生网:www.cfsbcg.com昆大UQ超详细选课攻略 对于即将进入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ofQueensland,UQ)的新同学们,了解选课的详细流程至关重要。首先,新生们需要通过注册激活UQ账号来启动这一过程。登录UQ官方邮箱,找到标题为“UQUsernameActivation”的邮件,邮件中包含StudentNumber、Username以及激活链接。点击链接激活账号,并记得设置一个新的UQ密码,因为这个账
郑州大学代码是多少? 郑州大学学校代码是10459, 郑州大学(ZhengzhouUniversity),简称“郑大”,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是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总占地面积610
广州商学院的院校代码是多少? 这所商学院的代码是13667,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97年9月的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04年1月,教育部确认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独立学院。2012年1月,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更名广州商学院。 院校代码的含义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学校代码是多少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学校代码是13987,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信息中,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原始标识码为4132013987,默认取后5位13987为学校代码。 在高考和考研时,学校代码主要用于区分不同学校和不同招生类型,因此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不同校区代码也不相同。高考以省份为单位进行报名和录取,学校代码由各省市教育考试院负责编排,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在全国的招
常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的专业对比 1、常州大学 国家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 环境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能源与动力工程、法学、社会工作、土木工程、休闲体育、能源化学工程、软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计
兰州财经大学代码是多少? 兰州财经大学代码是10741。学校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
广州南方学院专业代码 根据广州南方学院官网的信息,截至2023年5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代码是050101。广州南方学院,前身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大学。 广州南方学院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其前身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是在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这所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该校的传统优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代码是多少?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专业代码是13912。 学院代码:13912;物理类专业组代码:专业组4;普通类专业代码:001-007;历史类专业组代码:专业组6;普通类专业代码:041-047。 报考学校“依学考录取”的考生须符合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粤招〔2022〕6号)规定的有
2024-02-08 12:34:35
2024-06-27 06:47:57
2023-11-05 23:30:30
2024-06-23 03:27:19
2024-03-25 00:47:03
2024-02-15 23:23:30